德國漢諾威展(Cebit)連續第三年以雲端科技運用做為主題,相關商機也逐步引爆,而除了影響電子終端應用外,遠距醫療在雲端架構及各國政府積極推動下,也從紙上談兵開始邁向商業化,成為醫療廠商期待的下階段成長動能。業者分析,目前遠距醫療架構多由醫療院所、系統業者主導,一旦能解決「Who Pay」的支付機制,將是商機全面引爆的開始。
元大證券就指出,未來遠距醫療儀器設備包括醫療平板電腦上的視訊鏡頭、搭載1維/2維條碼讀頭、RFID讀頭、手腕型電子血壓計、血糖計、Smart Card Reader讀取病患身分等,並透過Wi-Fi或是3G、4G網路環境將資訊傳送回診療診所,進行追蹤解讀。
而在各國政府積極推動下,根據IEK估算,全球醫療產業近年平均產值年成長約5.5%,未來有機會因此超過10%,也是各家醫材及醫療服務業者不容錯失的商機。根據MIC先前整理預估,全球數位醫療產值將於2012年達到5,380萬美元,2009-2014年年複合成長率達16%,其中又以遠距監控系統及病患健康紀錄領域成長最可期。
而目前遠距醫療的主導者包括醫療院所、系統業者等,以國內來說,台大醫院2009年就成立遠距醫療中心,監控慢性病、癌末安寧病患及部分心血管重症的病患照護,先前也有對外招標採購相關醫材。其他如電信三雄的「醫療雲」計畫或IBM、GE、英特爾等國際大廠也都結合相關醫材、資通訊廠商,推動相關商機。
在政府政策方面,除開發國家外,台灣也將遠距照護定位未來新興六大產業之一,而隨中國高齡化人口逐年增加,官方也積極推遠距照護政策,顯示各國政策方向一致。近半年也有不少醫材相關廠商相關訂單開始交貨,包括信邦(3023)子公司數碼醫療標得台大遠距醫療中心設備訂單、五鼎(1733)與美國首批取得FDA許可的業者搭配,元月遠距照護血糖測試設備也開始交貨。包括血糖、血壓機設備廠如百略(4103)、泰博(4736)、華廣(4737)等,也都有不同資通訊業者結盟,積極發展相關商機。
醫材業者認為,遠距醫療是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下,發展結合資訊及生醫的新領域,隨雲端技術趨向成熟,硬體發展逐漸具有條件,但未來大規模商業化的契機仍來自解決支付機制的問題,如二代健保引進「論人計酬」的給付模式,有機會將傳統由藥廠主導的醫病關係產生質變,轉向以預防醫學為主,未來若能由保險機構負責此段的費用支出,建立成功的營運模式,將是遠距醫療商機全面引爆的開始。